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人到底能多大程度地改变自己的命运?或者说,我们是不是真的被自己的出身、经历和那些负面想法给限制死了?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人,他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答案。他叫Tony Robbins,一个身高两米的“巨人”,但让他真正强大的,不是体格,而是他那套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人生经营术。
Tony Robbins,本名Anthony J. Mahavorick。你绝对想不到,这个后来在舞台上激情四射、能连续演讲50个小时的人,年轻时经历过什么。童年家庭破碎,母亲换过四任老公,家里穷得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。他后来回忆说,感恩节家里连只火鸡都买不起,他妈只能去快餐店买只炸鸡回来凑数——还得骗他说这是“葡萄牙式火鸡”。
但就是这种环境下,他反而生出一种极强的求生欲。19岁那年,他决定彻底离开那个环境,开始自己摸索着改变人生。他做过保洁、摆过地摊,什么杂活都干,但始终觉得不对劲——为什么有些人就是能成功,而大多数人,包括他自己,却好像总是被卡住?
这个自我提问,成了他后来所有事业的起点。
OK,那Tony Robbins到底靠什么成功的?他也没啥特殊背景啊。这里就得提到他早期学的一套东西,叫“神经语言程序学”(NLP)。虽然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学术,但说白了就是:你怎么通过改变语言、思维和身体状态,来改变你的情绪和行为。
举个例子,你有没有发现,当你沮丧的时候,你会不自觉地驼背、低头、呼吸变浅?而Robbins的方法之一是反过来操作:先故意把胸膛挺起来、大力呼吸、做出胜利手势——哪怕你本来根本没那么觉得。身体先“骗”过大脑,大脑才会真的开始变得有能量。
他自己经常说:“动作是情绪的开关。” 你不需要等到有动力了才行动,而是通过行动来制造动力。这一点,虽然听起来有点鸡汤,但在心理学上其实是有对应理论的——具身认知(Embodied Cognition)。不过具体哪种动作对哪种情绪最有效,这个嘛……我估计还得看个人,机制上还有讨论空间。
Robbins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,他说所有人——不管来自哪个文化、哪种背景——都在追求六种基本需求:
Robbins认为,前四个是“性格需求”,每个人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去满足——有些人用积极方式(比如通过学习获得重要性),也有人用消极方式(比如通过吵架来刷存在感)。但真正能带来持久满足的,是成长和贡献。
你可能会问,知道这个有什么用?呃,它的用处是——帮你清醒地意识到你现在的行为,到底是在满足哪个需求。比如拼命工作是想获得重要性?还是只是想寻求某种确定性?看清了,才有可能调整。
说到Robbins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那个很有名的“火行”(Firewalk)。在他的“与命运有约”研讨会中,他让参与者光脚走过长达十几英尺的火炭之路。
这玩意儿是真的吗?不会烫伤吗?——很多人这么问。实际上,大部分人都走过去了,极少有人受伤。Robbins用它来比喻:人常常被自己臆想出来的恐惧限制住了,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。走过火炭并不意味着你有了超能力,而是你用行动证明——“那些我以为做不到的事,其实我可以”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招争议也挺大。有些人觉得这就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心理噱头,但也确实有很多人因此突破了心理障碍。见仁见智吧,但你得承认,这种戏剧化的体验,很容易让人记住。
人红是非多,Robbins这一路走来也没少被质疑。比如:
甚至有人批评他的风格过于强势和煽动。但其实吧,如果你仔细听他的内容,他反复强调的不是“感觉良好”,而是“采取行动”。他说:“影响你人生的不是知识,是行动。”(It’s not what we know, it’s what we do.)
所以,把他简单归类为“鸡汤大师”可能有些片面。他的核心确实在“行动方法论”上——只不过包装得特别有激情。
哪怕你不打算买他的课、参加他的活动,Robbins仍然有些思维习惯是值得借鉴的:
这些方法未必都适合每个人,但他提供了一套“可操作的工具”,而不只是空泛的概念。你可以挑着用,适合你的,拿走。
回过头来看,Tony Robbins或许证明了:一个人的起点并不能决定终点,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持续调整状态、采取行动、并且真诚地相信自己能影响自身命运。他的整个体系,与其说是“成功学”,不如说是一套“人生使用说明”。
你未必需要完全认同他,但也许能从中拿走一两个对你有用的工具。比如说,下次当你觉得自己卡住了、没动力了——或许可以试试先站起来,深呼吸,做出一个胜利的动作。
谁知道呢?也许你的人生剧情,就从这一个动作开始悄悄改写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