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开始】
你还记得乐视吗?那个曾经号称要“蒙眼狂奔”、打造“生态化反”的公司?我猜,你更记得的是它的股价,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冲天而起,然后又像自由落体般摔得粉碎。今天,我们不如就来好好聊聊这个“传奇”,看看乐视股价这趟惊心动魄的过山车,到底能给我们留下点什么。这不仅仅是K线图上的波动,更像是一部商业教科书,告诉你什么叫狂热,什么叫泡沫,什么叫……嗯,一地鸡毛。
回想大概十年前,乐视网在A股创业板上市,那势头,简直了。当时很多人可能都没完全搞懂它到底是干嘛的,视频网站?电视?后来又是汽车、手机……但它的股价,就是蹭蹭往上涨。为什么呢?
核心问题:乐视股价最初凭什么能一飞冲天?
我觉得,这事儿得从它的创始人贾跃亭说起。老贾这个人,特别会讲故事。他当时抛出了一个叫“生态化反”的概念,这个词儿现在听起来有点玄乎,但当时可新鲜了。简单说,就是想把乐视的视频内容、电视、手机、体育、汽车等等全部打通,形成一个闭环。他描绘的蓝图特别宏大,特别吸引人。
所以你看,乐视股价最初的疯狂,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种对未来的、极其乐观的预期之上的。大家买的不是当时的业绩,而是贾跃亭描绘的那个“明天”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完全依赖预期的上涨,根基其实挺虚的。
好景不长,大概在2015年冲到历史最高点之后,乐视的麻烦就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。股价也开始坐上了滑梯。这时候,大家才开始冷静下来,问一些更实际的问题。
核心问题:乐视的“生态化反”为什么玩不转了?
这个“生态”听起来很美,但实际操作起来,问题太大了。它需要巨大的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。做视频要买版权,做电视要补贴硬件,做手机要烧钱竞争,最要命的是还要造车——这根本就是个无底洞。乐视的摊子铺得太大太快,每个业务都在疯狂烧钱,但自身产生的现金流根本覆盖不了。
所以,当“蒙眼狂奔”停下来,人们发现它并没有跑到一个坚实的盈利高地上,而是站在一个巨大的资金窟窿边缘。股价的下跌,就是市场对这种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最直接投票。
接下来的剧情,就有点像灾难片了。2016年底,贾跃亭发了一封内部信,承认乐视扩张过快,资金链出现问题。这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。
这个过程或许暗示,一个过度依赖个人魅力和资本叙事,而缺乏扎实业务基础和健康现金流的公司,其抗风险能力是极其脆弱的。一旦故事讲不下去,崩塌起来会非常快。
公司是退市了,但“乐视”这个品牌并没有完全消失。现在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关于它的新闻,比如“乐视视频App图标下标注‘老板造车美利坚’”,带着点自嘲和黑色幽默。那现在这个“新乐视”或者“乐融致新”到底在干嘛?
坦白说,我对目前这家公司的具体业务构成和实际运营状况,了解得并不深入。从公开信息看,它似乎主要保留了一些电视相关的业务,但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已经大不如前。它更像是一个提醒,提醒人们那段疯狂的资本往事。它的存在本身,就是中国股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深刻烙印。
复盘乐视股价的整个历程,虽然结局惨淡,但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,确实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。至少对我个人而言,有这么几点:
当然,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的分析。在当时那种狂热的环境下,保持清醒确实很难。但这正是我们需要不断复盘历史的原因——尽量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。
【文章结束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