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开始】
最近豆粕价格怎么波动这么大?这是不少养殖户和饲料厂老板心里的疑问。说到底,豆粕市场就像一场拔河比赛,一边是充足的现货供应,另一边则是未来的成本支撑和潜在供应担忧,价格就在这两股力量之间来回摆动[citation:9]。
先来看看最新的市场报价。根据监测,近期豆粕价格降价比较多,沿海主流报价大概维持在3000元/吨左右波动[citation:1]。这个价格水平已经接近很多贸易商的盈亏平衡线,所以继续降价的意愿不太强了。
不过区域间的价格差异倒不是很大,这说明各地的供需情况比较相似[citation:1]。说到供应,现在国内进口大豆数量确实比较大,油厂大豆供应充足,而且维持着较高的开机压榨水平,豆粕产出量很大[citation:1]。
库存数据也能说明问题。截止到2025年第37周末,国内豆粕库存已经达到117万吨,比前一周又增加了1万吨,增幅0.86%[citation:1]。这个库存压力还是挺显著的。
这得从进口大豆说起。根据调研预期,国内9月大豆预计到港1030万吨,10月900万吨,11月750万吨[citation:1]。这个进口量可以说是相当充沛了。
特别是5月份,单月进口量高达1392万吨,环比增长128.88%,同比增长36.2%[citation:5]。这么多大豆到港,油厂只能加快压榨速度,豆粕供应自然就增加了,产量增幅超过了出库需求[citation:5]。
供强需弱的背景下,豆粕价格承压运行也就不难理解了[citation:5]。
现在的豆粕需求端有养殖存栏带来的刚性支撑,但也面临着高饲料成本、谨慎采购心态及替代品等方面的制约[citation:1]。
下游饲料企业大多维持高头寸滚动备货,少数企业的头寸可以支撑到国庆假期[citation:1]。不过生猪养殖亏损且去产能政策限制了豆粕需求[citation:3],这让豆粕库存继续攀升,供应维持宽松局面[citation:3]。
饲料企业采购挺谨慎的,多采取逢低补库的策略,物理库存周期保持在7-10天的低位水平[citation:11]。期待的“金九银十”旺季备货需求好像也没达到预期,传统季节性规律被弱化了[citation:11]。
豆粕价格不只是国内的事,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不小。9月22日晚间,全球最大的油粕出口国阿根廷宣布暂时取消大豆等农产品出口关税,随后来自中国的买家预订了至少10船巴拿马型货轮装运的阿根廷大豆,每船约6.5万吨[citation:1]。
这次阿根廷出口关税下调之后,大豆到港理论完税成本为2800元/吨,较当前国内大豆主流价格低200元左右[citation:1]。这个成本优势确实明显。
美国大豆情况呢?美豆作物正处于收割期,总体收割进度9%,较过去两年速度偏慢[citation:1]。虽然作物优良率61%,低于预期,但已收割地区显示单产良好,美豆有望获得丰收[citation:1]。
不过话说回来,美国2025/2026年度大豆种植面积约在8350万英亩,较上一年度的8710万英亩减少360万英亩,降幅为4.13%[citation:10]。种植面积减少可能会为国际大豆价格提供一些底部支撑。
这个因素的影响可能比很多人想的要大。目前我国对进口美国大豆仍然需加征23%的关税[citation:5]。举个例子,7月1日,7月合约的美湾大豆到岸完税成本为4635.65元/吨,而同日的巴西大豆到岸完税成本仅为3805.69元/吨,低于美湾大豆829.96元/吨[citation:5]。
这么高的关税差异,使得我国采购重点转向了南美,但巴西大豆出口升贴水随之水涨船高[citation:11]。这种成本端的传导效应成为年内豆粕价格最重要的支撑因素,尤其在远期合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[citation:11]。
如果四季度中美未达成采购协议,巴西大豆贴水难以显著下降;若达成采购协议,美豆价格及贴水上涨又会抑制国内豆粕价格下行空间[citation:9]。看来不管怎样,成本支撑都挺强的。
市场普遍认为当前豆粕市场呈现“弱现实、强预期”的格局[citation:9]。弱现实表现为当前国内大豆及豆粕供需宽松,强预期则表现为美豆难以进入国内市场,市场预计四季度供应存在缺口[citation:9]。
从供应角度看,国际豆粕整体供应压力仍然比较明显。预计全年主要产区大豆压榨量增加2153.6万吨,但主要豆粕进口国进口量仅小幅增加[citation:1]。在这种背景下,国际豆粕价格压力可能仍然相对明显。
需求方面,随着气温回升,饲料消费进入传统旺季[citation:5]。当前生猪及蛋鸡存栏量均处于历史高位,为蛋白粕消费提供有力支撑[citation:5]。不过具体能带动多少需求增长,还有待观察。
影响豆粕价格的因素很多,我觉得这几个尤其值得关注:
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,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:
对于饲料企业,或许可以考虑在价格相对低位时适当建立库存,但还是要保持谨慎,毕竟供应宽松的格局短期内可能不会改变。
对于养殖企业,可以密切关注豆粕与其他蛋白粕的性价比关系,这会影响饲料配方调整和成本控制。
对于贸易商,可能需要更加关注国际供需变化、国内政策导向和产业链利润分配,在波动中寻找结构性机会[citation:11]。
总之,2025年中国豆粕市场可能难以出现单边趋势性行情,更可能是在成本支撑与供需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延续区间震荡格局[citation:11]。市场参与者需要灵活调整经营策略,以应对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环境[citation:11]。
豆粕市场就是这样,总是在矛盾和不确定性中寻找平衡。或许只有那些能够准确把握供需节奏,同时又能灵活应对突发因素的人,才能在这个市场中游刃有余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