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锡青先生的画 新内向美
本篇文章1301字,读完约3分钟
今天是否还有好“作品”。
“没有”。
“为什么”?
“围观者价值观缺乏独立见解审美思维。”
“精彩的作品是给阅历和顿悟者丰沛的盛宴。”
中国画的“真解”和传承技法,能在规则中幻化和创造,把气韵和解构充分糅合,需要创作者有极其务实的基本功底和文化底蕴,敢为人先的技法突破,画作是表现独立精神最好的表达。每一处“笔墨”,每一种深入人心的内美和古意,都在诉说中国式美学的高级之处,心与物合,笔与神会。所见所感须落实到笔端。万千感受离不开当下“这一笔”。这一笔是神遇迹化,是厚积薄发,是真情表露,是心迹。
程大利先生说:大巧若拙。拙是浑厚、苍茫、老辣的境界,离开甜、熟很远;熟生巧,巧则俗。惟熟后生,有可能达到老辣之境,那是由蛹化蝶,得大自由。
你可曾见过“西窗下,风摇翠竹,疑是故人来。”你可曾梦见“王维《竹里馆》夜深风竹敲秋韵,万叶千声皆是恨。”画贵有诗意,千千万万的创作者,以不同维度的着相在表达着自己的精神境界。
高深者见画如见人,似山不似山,剥离出现实提纯至精神,引领观赏者灵魂的升华。凡功夫画,就是在千万次的拙学中悟真解,找天真。
甘锡青先生的画少而松,看的人很轻松,画时却很累,他的竹和兰草,淡淡几笔,却表现了很多东西。中肯中蕴含着力量。欣赏先生的画要看整体,非观摩小趣味。他将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;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那种人文的无畏无惧,慷慨潇洒,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用笔墨展现出来。亦把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。人在意兴清幽、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、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,而命笔墨成画。
当观摩过先生作画时,才发现,他一动笔,整个画面都动,这里动,别的地方一起呼应,连着起来画,非把格局打破了不可。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欣赏,那就是画里的节奏,有静有动,画到一定的程度,就把功夫忘掉了。有松有紧,比较得多,层次就多,虚实明暗,浓墨淡彩中变化无穷了。画,有了味道,有的感情,有了境界。
他懂得让作品呼吸,构图最重要的就是空间关系,假如没有空间,画就松不了,动不了。他每一处用笔,绝非“摆”著画,笔活是他的追求,用笔方法有轻、有重、有浓、有淡,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对比,中国画也有休息的地方,我们大体能看明白的地方“留白”。不懂画的人,总觉得画应该是满满的,实则看得人透不过气来。
先生会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,让画面同他一道呼吸。
竹子的好处是一个疏字,太阳照进竹林里,真个是疏疏斜阳疏疏竹,千竿万竿皆是人世的悠远。
在他的竹中,具象和抽象之间有共通的道理,重要的是获得新的观念。先生话不多,说话声音不大,仿佛他的世界都在他的雕塑和绘画中。通过雕塑、雕刻、西画、中国画不重复前人,也不重复自己。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构造里,没了冲突,跨越疆界。
品先生的画,可以三日、十日、半月慢慢细看,你的心境不断转换,画也起了变化。请输入图片描述时常看看今天的画家作品,失去活力和创造力,依旧抄袭汉和宋所带来的传统艺术,把艺术沦为技巧的堆砌,美学和巧被混为一谈,章法用笔都有了规则模式,再也没有想像和意外发明。
我时常自视聪明,恃才傲物,在先生面前,我只是感到自己寒伧。
后来,慢慢开始懂得欣赏先生的高处。
泰晤士报本文标题:甘锡青先生的画 新内向美
地址:http://www.tlfptw.com/xinwen/20200814/40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