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公司业务急着要人,简历收了一大堆,面试也安排得满满当当,可面来面去,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。要么是能力还行但感觉不对路,要么是说得天花乱坠但一上手就露馅。招个人,怎么就这么难呢?这恐怕是当下很多管理者,特别是中小公司老板们,心头最大的痛点了。今天,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“人才招聘”这件事,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,又有什么法子能破这个局。
先说个大实话,现在很多公司的招聘,其实有点像“盲人摸象”。岗位描述(JD)写得云山雾罩,什么“有抗压能力”、“富有激情”,这种词儿太空了,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理解。然后面试呢,又往往停留在“你觉得你的优缺点是什么”这种老掉牙的问题上,很难真正看出一个人的深浅。
我琢磨着,招聘的烦恼,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:
好,问题摆出来了,那咱们得往根上想一想了:我们招人,到底图个啥?真的只是图简历上那几行光鲜的经历和技能吗?
或许,我们更需要的是“解决问题的人”。
举个例子,你需要招一个新媒体运营。如果你只盯着他会不会写文案、会不会用剪辑软件,那可能找到的只是一个“工具人”。但如果你换个思路,你想找的是一个“能帮我在抖音上吸引一万个真实粉丝”的人。这样一来,你的招聘重点就变了,你会更关注他过去有没有做成过类似的事,他是怎么思考的,他有什么独特的办法。从“需要什么技能”转变为“需要解决什么问题”,这个思路的转换至关重要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个“解决问题”的能力,怎么在短短一两个小时的面试里看出来呢?这确实是个技术活,我承认我也没有完美的答案,具体怎么高效地甄别,可能还得结合每个公司的实际情况来摸索。
光吐槽没用,得来点实际的。怎么把招聘这件事做得更好一点?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环节动动刀子。
别再把JD当成一个简单的行政文件了,把它当成你的“产品说明书”或者“招贤榜”。它需要清晰地告诉候选人:我们是谁,我们要一起干什么,以及你需要具备什么真本事。
面试是重头戏,但真的不能老是闲聊。多设计一些能体现候选人真实水平的环节。
核心就是,从“你有多牛”的追问,变成“你会怎么牛”的观察。
这一点特别想强调一下。很多公司还抱着一种“我面试你,是给你机会”的旧观念。但现实是,特别是对于优秀的人才来说,人家可选择的余地大着呢。招聘早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了。
所以,整个招聘体验非常重要。从HR的第一通电话,到面试官的言谈举止,再到办公室的环境,都在向候选人传递着公司的文化。如果你希望吸引到顶尖人才,就得把招聘本身当成一次品牌营销。让即使最后没来的候选人,也能对你的公司留下好印象,没准儿他以后会成为你的客户,或者推荐其他优秀的人来。
把目光完全盯在外部的“抢人”大战上,有时候也挺累的,成本也高。一个健康的组织,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最好能两条腿走路。
建立好的内部晋升机制,给有潜力的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机会,让他们能看到在公司的发展路径。这不仅能激励现有员工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招聘压力。毕竟,内部提拔上来的人,文化认同度高,上手也更快,忠诚度通常也更好。当然,这需要公司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培训体系支撑,这点对很多小公司来说有点挑战。
聊了这么多,其实招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。它更像是一门需要不断琢磨和调整的艺术。每个公司的情况不一样,面临的挑战也不同。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,招聘的核心,是找到那个“对”的人,然后一起做“对”的事。 这个过程,需要诚意,需要耐心,更需要一套好的方法。
希望上面的这些碎碎念,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。至少,下次再为招聘头疼的时候,能多一个思考的角度吧。
【文章结束】
